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823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预期增长。
一、工业平稳增长,效益全省领先。一季度,全市工业延续了去年6月以来平稳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65.6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计划1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高3.4、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是近四年来工业增速在全省的最好位次。从行业看,食品、纺织、装备制造3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增长23.5%、22.1%和17.7%;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9.6%,快于重工业8.3个百分点;从区域看,东部工业增长最快,增速为1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完成87.4亿元,同比增长19%,高于计划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7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分列全省第1位和第2位,位次较上年同期分别前移了1位、5位。在当前全国、全省经济普遍回调的态势下,我市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全市大力实施中东西协调发展和“工业强市”战略,以及均衡合理的轻重工业结构,在逆势中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和增长基础。同时,一季度我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98.1%,与上年同期持平,出口产品交货值增长11.4%,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表明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好于去年,继续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
二、农业形势较好,丰产基础稳固。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566.7万亩,从目前监测看,一、二类苗比例达93%,与上年基本持平,小麦长势均衡、群体适宜、个体健壮,为夏粮高产奠定了基础。全市在田蔬菜种植面积64.8万亩,蔬菜采收量52.5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9.8万吨、22.6万吨、21万吨,高于去年水平,可有力保障省会居民生活需要。农资供应充足,储备化肥12.3万吨、种子1.5万吨、农药700吨、农膜1.1万吨,基本满足春耕春管生产所需。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一季度完成投资6亿元,完成工程量559万立方米,一批农田水利设施竣工投用,为今年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投资持续增长,结构更趋优化。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0.4亿元,同比增长19.2%,高于计划0.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4亿元,同比下降10.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6.3亿元,同比增长20.9%,工业完成投资140亿元,同比增长16.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6.7亿元,同比增长19.4%。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等主导产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63%、49.4%、39.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2.3、33.7、65.9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55.6%,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9.2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工业投资的主要拉动力量。全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28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50个;完成投资189.4亿元,同比增长54.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85.9个百分点,投资额占全市比重达到48.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3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数量比上年减少5个,项目总投资49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3.5亿元,项目平均单体投资规模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39.4%,大项目比重不断增大。与央企、大企业合作进一步增强,与27家央企成功对接,洽谈项目54个;一季度执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81项,新签约61项,引进市外资金161.6亿元,同比增长30.7%。投资效益逐步提高,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产出比为42.6%,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投入产出比为62.4%,较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证明我市抓大项目、好项目,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成效开始显现。
四、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增强。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一季度全市160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7.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2%,其中续建项目49项,完成投资25.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8%;新开工项目47项,完成投资61.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9%,冶河生态谷开发前期项目提前启动。截止3月底,各县(市)区相继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鸿锐集团增塑剂、河北锦泰达等142个项目开工建设。谋划、储备项目继续增多,截止3月底谋划、入库重大项目1072项,总投资17150.5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3项、50亿元以上项目51项、20亿元以上项目117项,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产业加快集聚,石炼化千万吨炼油综合改造、安瑞科、石煤机矿山机械研发中心等一大批重大产业类项目落户园区;一季度,24个工业聚集区签约项目107项,新开工项目139项,续建项目279项,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26.5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10个省级工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55.5亿元,同比增长20.6%。
五、消费市场繁荣,物价涨势趋缓。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18.4亿元,同比增长15.6%,低于计划2.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实现328.3亿元,同比增长16%,乡村实现90.1亿元,同比增长14.3%。限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完成141.9亿元,同比增长20.6%,中西药品类增长最快,增幅达67.5%;汽车类、食品类、日用品类、服装类、通讯器材类商品均保持平稳增长;家电类商品增速较低,仅增长3.6%,主要是去年实行“家电下乡”政策,家电类零售额基数较大。从监测看,一季度全市消费市场仍保持繁荣稳定的走势,特别是节日市场销售红火,元旦、春节省会14家大型商业零售、餐饮企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4.7亿元,同比增长18.8%、33.5%,市场的刚性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一季度,物价涨幅继续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涨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回落明显,涨幅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4.2、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6%,较上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6%,较上年同期回落8个百分点。物价指数延续了去年三季度以来涨幅逐步回落的态势。
六、财政平稳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一季度全市全部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6.21亿元,同比增长14.98%,高于计划0.9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8.25亿元,同比增长21.51%,高于计划6.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8个百分点,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从收入结构看,非税收入完成22.4亿元,同比增长118.8%,分别拉升全部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4、18.9个百分点,成为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税收收入完成143.78亿元,同比增长7.05%,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6.5%,占比较上年同期降低6.4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下降21.9%,增值税、所得税增幅也比较小,表明一季度税收收入增长动力不足。一季度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7.1%,比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创十年来新高,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
七、收入显著增长,民生持续改善。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43.8元,同比增长14.5%,高于计划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4元,同比增长19.5%,高于计划8.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25%;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4.6万人,新增5.9万人;保障性住房新开工4290套,竣工1397套;解决农村6.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气化省会”工程全面启动,主城区已拆除分散燃煤锅炉55台,716家餐饮单位完成煤改气整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69%,较上年同期多降2.48个百分点。
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全市经济态势总体向好,但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多数经济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受生产成本上升、大宗原材料涨价、市场需求减弱等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大中型企业增速持续低迷,小微企业贷款较难且财务成本提高,招工难问题也开始凸显。二是受欧美市场持续低迷影响,外经外贸大幅回落。1-3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32.6亿美元,同比下降2.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58.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6297万美元,同比下降71.2%,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78.8个百分点。三是税收减收因素增加,财政增收难度加大。1-3月全市税收收入仅增长7.05%,较上年同期降低32.45个百分点。四是宏观调控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调整明显。1-3月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98.4亿元,同比下降0.6%,首次出现负增长。五是受宏观经济回调影响,主要经济指标普遍出现回落。从监测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19个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看,全国有15项、全省有14项、我市有16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这些突出问题和苗头性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