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技术“孤岛”如何变成“绿洲” |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时间:2012/9/19 12:22:55 浏览:1868次
|
在许多行业和领域,虽然研发活动获得了不少技术突破,但最终只形成了技术“孤岛”,难以为生产所用。在9月6日举行的“深化科学体制改革,完善河北创新体系研讨报告会”上,专家表示,当前我省科技创新存在跟不上经济增长的现象,亟需从体制和体系上寻找突破口,通过建立创新联盟、搭建创新平台及多元协同发展等方式,破解科技创新“瓶颈”,把技术“孤岛”转化成产业“绿洲”。 “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工作有进步有发展,但这只是我们自己和自己比。”原省委书记、省社会精英联合会名誉会长叶连松直面问题:从横向看,我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一次二次三次产业的产品丰富,但都是低端的多,一些产品的总量,如钢铁、玻璃、水泥等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真正能够叫得响、拿得出手的并不多。“这些看似经济问题,却反应出了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建设经济强省的制约就更加突出。北京祥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省社会精英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文平认为,应当培育和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增强科技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河北应尽快形成一批以冀中能源、河北钢铁等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要紧紧抓住我省支柱产业钢铁、制药和新兴科技园区的技术突破、平台服务、基地建设、人才支撑等科技推动‘调结构’的关键环节,以增加投入和搭建平台为重点,围绕突破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进一步整合技术创新资源,聚集创新合力,确保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业向高质、高端发展。”他说。 叶连松表示,应当搭建公开公正的创新平台,衔接集合创新产业技术链。“目前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模式基本上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仅仅按科研活动的规律,分研发阶段设置资源配置计划,并按大体相同的规则进行管理,从而忽视了技术活动中的集成要求和技术创新活动对构建技术创新链的需要。”他介绍,如果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不再是只“管科研”而是“管科技”,将科技工作从更多的计划和行政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从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等各自不同的规律出发,建立分类管理的模式,就有可能从根本上处理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系。 专家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综合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技术创新活动,不仅有技术的综合交叉问题,需要多种技术集成,更要求上下游技术的衔接和配套,形成系统的技术创新链,直接支撑原有产业的技术升级,或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也要求实施跨学科、跨领域、跨技术活动阶段的管理。因此,我省还应当“上下结合”激活创新体系,通过多元协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目前,科技人才资源分布偏离经济建设主战场,2/3的科技资源集中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不能紧密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专家介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计划等重大科研专项中,有2/3左右的课题被科研机构和大学承担,依托大学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由于自身特点所决定,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刻的了解,在很多情况下,研究开发成果的技术水平虽高,但成本也很高,难以具备市场竞争力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学研合作是调整结构的有力手段,是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必由之路,我省应当以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省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在于体制变革——让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公平,从‘顶层设计着手’,打破行业间的森严壁垒,聚集协调创新体制培育和发展,凝练创新方向,建立‘政、产、学、研、用’的链接协调创新体制,使其成为链接科技和经济,科技和教育、文化,出人才、出成果的学习创新平台和桥梁,围绕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大幅提升全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叶连松说。 王文平也认为,应当以高校为主体,不限身份、不固化单位、广泛汇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组建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尤其要依据“2011协同创新计划”,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通过开展创新系统推广工程活动,打造出全省最大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全国最具实力的创新平台,切实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省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适应、不配套和封闭分散等问题。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
上一篇:
我国已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先进的煤直接制油成套工艺技术 下一篇:我省召开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成果发布暨总结表彰大会 |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