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半年石家庄市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分析(七)
----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种倾向和建议
六、行业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种倾向
由于竞争加剧,效益下降,业内出现了值得警惕的几种倾向。
一是过度进行降价竞争。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材料和工艺上动脑筋,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在质量检测标准上实行“边缘”政策,甚至某些知名企业和外资企业也已有甘冒风险者。
二是在“宁丢利润不丢市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非理性销售,赔本赚吆喝。不但在国内打乱仗,而且到国外恶性竞争。不但自己活不好,而且搅乱了全行业的市场秩序,使业内企业都失去应有的合理利润和发展后劲。
三是企业领导的精力关注于跑市场、压成本,无力顾及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下降,品牌信誉受损。一些曾经取得自主创新成绩、已经具有成功业绩的高端产品生产企业,在再次拿到用户订单、投入生产时,却质量事故频发,让用户对国产化信心动摇。
四是不切实际地压低配套协作伙伴企业的供货价格。使供应商失去合理利润,也失去精益求精、不断改善供应质量的积极性,最终危及自身。
以上倾向十分危险。这些短视的做法对企业今后的前途十分不利,也和全行业“由大变强”的努力背道而驰。这样做虽然也许可以解一时之难,但极不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伤及企业信誉和发展后劲,恶化全行业发展环境。到头来只能使企业自身和全行业陷于更大的困难之中。
七、建议
我国已由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下,主导权和话语权由机械企业转入用户之手。用户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在产品性能、质量、价格以及对自身使用的特殊要求能否满足等方面提出日益苛刻的要求。能否满足用户不断提高、日益多样化的要求,成为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成为设备制造企业能否得到用户认可、最终争得稀缺订单的主要因素。
1、给行业企业的两条建议。一要下力量认真研究用户的要求,将工作重点转向着力解决产品的质量、品种;由追求大路货产品的“规模效益”转向追求个性化优质产品的“稀缺性效益”。如果无法使用户相信你的产品比其他企业更优秀,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就只能陷于同质化的恶性价格战之中,忍受利润率不断下滑的煎熬。二要把外延扩张的惯性,转向创新驱动,转向努力培养提供更新、更优、更方便耐用的产品和“完整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为此,行业企业必须要加大研发投入,重视试验条件建设,致力于精益管理,注重信息化,追求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总之,希望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危机感,认真谋划自身的“图强”战略和实现途径,用好倒逼机制,变压力为动力,挖掘改革的红利,培育创新驱动的能力,找准突破口,明确着力点,化被动为主动,为实现工业强市作出自身的贡献。
2、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一要继续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项目的鼓励政策。针对我市重点企业的自主研发项目,研发费用可按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给予支持。对新产品和新技术成果给予特殊的资金鼓励。这有利于加快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二要加强对自主品牌尤其是本地品牌产品的扶持力度。从各级行政单位到各类主流媒体,主动倡导,积极宣传,支持当地自主品牌。在公共服务领域,倡导和鼓励使用本地自主品牌,在文化领域,积极倡导“支持自主品牌”的大众消费文化。三要减轻企业税负。根据2012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结果显示:高达六成的企业认为,自身的税负较重;八成的企业认为,愿意承受的税负低于实际的税负水平;九成被调查企业认为结构性减税不到位,希望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四成的企业希望税收政策能够对企业创新进行扶持。减轻税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议适时降低税率,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进行服务、产品转型升级。四要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关于如何破解产能过剩之策,建议不宜过高估计行政手段的作用,而要多用“市场无形之手”。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创造“优能胜、劣被汰”的公平竞争环境。只要管好了市场环境,在倒逼机制下,一定会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并引领全行业升级。
说明:根据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标准,装备制造业包括八大类:
1、金属制品业(33)。
2、通用设备制造业(34)。
3、专业设备制造业(35)。
4、汽车制造业(36)。
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7)。
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8)。
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9)。
8、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43)。(注:汽车修理划为第三产业。)
2013年8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