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
时间:2013/4/19 15:22:17 浏览:1430次 |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第一、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幅为31.4%,比第二产业高出1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幅高出第二产业8.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数据显示出的一个积极信号就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从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变化中可以看出投资重心的转移趋势,我国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事实上,在转方式、调结构最为关键的2012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投资增幅高于第二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增幅达到罕见的32.2%。结构调整的加快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更有质量,宏观调控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等目标上更加均衡。 第一产业投资增幅达32.2%意味着改变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现状。而且,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作为经济“短板”的瓶颈效应日益显著,农村经济活力不足既凸显出农业这一基础的薄弱,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占我国人口近半的农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因此,业界判断,目前我国已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关键时期,需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 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了“三农”,足以体现国家对“三农”投资的重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其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长远来看,这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必然之举,也是释放我国消费潜力的根本举措。这也意味着,农业投资未来还将保持较高速的增长。 现实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层次比较低,农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还主要以生活基本需求和农资需求为主,消费潜力有着巨大的释放空间。农村消费的增长既需要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又需要加大对农村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不仅需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更需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方面的“软件”投资。 数据显示,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典型特征是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智力要素密集度高。其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分工趋于专业化、精细化等需求。尤其是在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大幅转移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始承担起对劳动力进行“虹吸”的重任,承接了许多转移到城市的农业人口,同时能够有效引导消费。 一季度工业投资增长率不高意味着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有待恢复。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用电量也印证了这一判断。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21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这一增速为3年来同期第二低点。有观点认为,用电量与重工业关系最紧密,钢铁、光伏等行业产能过剩是造成工业增加值以及用电量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虽然这说明制造业仍然疲弱、企业生产活跃度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主动调整结构的结果。比如,对于产能明显过剩的钢铁行业,许多省份就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出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时间表,山东省去年印发的《钢铁产业淘汰压缩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就指出,到2015年,全省淘汰炼铁产能2111万吨、炼钢产能2257万吨,钢铁产能压缩1000万吨以上、总规模控制在5000万吨。 众所周知,经济的兴衰决定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转化能力,投资重心的转移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第三产业投资增速的变化,显示出资源和生产要素由低效率的行业向更有效率的产业流动,向经济增长边际效益更高的行业流动。产业结构的变革,也将继续撬动消费的转型升级,促进各调控目标的平衡,有助于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来源:金融时报 |
上一篇:张家口市小微企业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下一篇:石煤机公司职工创新成果首获国家专利 |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
|
|